
|翰林中小學大哉問|學期時間,為何長達一個月?
May 07. 2025
提問 ➍
暑期活動中,翰林中小學確實特別,
尤其是在時間上長達一個月,
為何要設計這麼長的時間呢?
回覆 ➍
▍體制學習的不足,古文教育來彌補。 ▍
稷下翰林認同體制學習的必要,
但也清楚看見體制裡的缺口,
這些當彌補、該彌補的區塊,
不該被輕忽、被無視;
因此,稷下翰林提出了古文教育的主張
與各項學習的計畫,其目的正是為補齊這些缺口而來。
對孩子與青少年們而言,
體制學習是進行中的存在,
因此要想補齊體制的不足,
絕不是依賴一兩堂課或一兩次計畫便有效益,
還需要足夠的時間沉澱,
以及日常的規律引導。
為此,翰林小學設計了一個月的課程;
翰林中學則是為期五週;
正因長時間,方能別於一般的暑期營隊;
正因計畫獨立,自然不同於附隨體制的安親;
正因依經典而生,更彰顯了體制外學校的精神。
教育,本就是循序漸進的過程,
要有充裕的時間,
要學紮實的功夫,
要在規律中前行,
才有機會建立起正確的,成長習慣。
▍習慣,需要鞏固,鞏固,不能草率。 ▍
有關習慣養成的所需時間,各家說法不一,
簡單歸納後發現,十八天是基本的論調。
翰林中小學的四至五週,
不算躁進,也不至於冗長;
讓孩子們感受經典思維,
陶塑正確態度,建構良好習慣,
四至五週的學習時光,是相當合理的安排。
翰林中小學課程的風格多元,
推進的節奏明快;
四至五週裡,隨著各項規劃的層遞,
營造出環環相扣的正向連結,
通過參與後所建立的學習規律,
能自然地讓孩子與青少年們在熟悉的情境下,
逐步養成良好的自學慣性。
▍一個多月看似長久,卻只是體制學習的十分之一。 ▍
只要能真正投入,
領受了非體制的學習之樂後,
即便時間再長,相信孩子們,
也會樂意接受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