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|翰林小學大哉問|混齡編班用意為何?
May 05. 2025
提問 ➌
翰林小學混齡編班的用意為何?
回覆 ➌
▍培養健康的人際關係,不能只在同齡與同溫層裡。▍
由於家庭結構的轉變,
獨生子女的比例越來越高,
而體制學校又是以年紀作為分流的依據,
因此當代的學生少有與跨齡學伴交游的機會,
無法想像跨齡共學的互動價值,
也就錯過了跨齡共學的陶塑效益。
▍在翰林小學,混齡編班的規劃,所要彰顯與彌補的,正是跨齡學習的效益。 ▍
在經典《禮記》中提及:
「大學之法,禁於未發之謂豫,當其可之謂時,不陵節而施之謂孫,相觀而善之謂摩。」
這裡揭示了一項教育作為,那就是:
妥善規劃,適齡適性,按部就班,觀摩學習。
這項概念,
在西方的教育作為上,也被反覆強調著。
而其中:相觀而善之謂摩一句,
正是在不限制的組成下,所產生的學習效益。
人的一生,扣除中小學階段,
難再遇有全同齡的學習或共事群體,
因此進行長遠而實際的設想,
讓成長階段的孩子,
有機會感受跨齡的學習互動,
是一項幫助孩子看見自己、理解他人的實用作為。
▍在翰林小學的安排中,個個年齡層在班級裡,皆具有相等的價值與不同的責任。 ▍
從彼此熟悉到互動學習,
從榜樣鏡像到自我完善,
從互助鼓舞到共同付出,
從獨立發揮到群策群力。
以適當與計畫性的引導,
不同年紀的孩子會在跨齡的組成中,
逐步適應於班上的身份承接。
往上,有學長姐,可觀察、可追隨、可協助;
往下,是學弟妹,能幫忙、能帶領、能反思;
在雙向的角色關係中,
學習最合理的應對之道,
看見不同的責任與使命。
有接受,有付出,有觀察,有模仿,
有同理,有包容,有責任,有實踐,
在別於體制的班級安排下,一應俱全。
▍廿多年來的經驗,稷下翰林落實的跨齡學習,明顯打消了傳統體制中「同齡、同溫層」所產生的霸凌與排擠。 ▍
弟弟妹妹們的活力與好奇,
隨時在激發著哥哥姊姊們的投入與學習;
而哥哥姊姊們的穩重與承擔,
更是弟弟妹妹們最佳的效法榜樣。
當孩子們的視野,不再被年紀所侷限,
他們更能從彼此身上,看見不同的學習光點,
也更樂於承擔起,付出給予的角色。
▍在稷下翰林, 小草並沒有仰望大樹的責任,大樹也沒有傲視小草的權力。 ▍
樹有樹的姿態,草有草的地盤;
樹為草遮烈日、擋大雨,
草為樹護沙土、存養分;
這相容相依,雨露均霑的關係,
呈現在翰林小學的教學制度上,
實踐著美善的理念,更養就了每位成員,
向著未來前進時,最實際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