稷下翰林|當代書院・古文經典
|我與稷下翰林|呂侑潔

|我與稷下翰林|呂侑潔

Oct 15. 2025

總是踏著月光回家,幾乎要忘記夕陽的模樣。忙碌的在捷運站穿梭,通勤也要抓緊空檔背單字;或是熬到凌晨才熄燈,或是早早起床坐到書桌前⋯⋯為了「讀書」。


傾盡時間和心力的我們,每天翻開書本,整理筆記;究竟是為了成長,還是為了成績?

 

現行體制下,有不少學生是以「二分法」學習。未來升學考試會用到的科目,就算擠掉藝能科的時間也要讀;其餘不採計的、短時間用不到的,腦海裡的時間表,就會自動填上自習。這是社會的現象,更是無形的框架,將「學習」限制在教科書的圈圈裡。

 

人生很遼闊寬廣,未來的路並不是只靠國、英、數、自、社,就能走完。

熟讀課本固然重要,但對世界的了解,對生命的體悟,乃至於學習、自在、處困之道,常是課本無法提及的⋯⋯而這些,恰巧都能在經典的書籍裡尋覓解答。

 

我們似乎天生就是夢想家,天生就對未來抱有無限想像。從小到大,我們給那個「長大後的自己」,創造了無數個模樣。夢想也許會隨著年齡逐漸清晰,也許還需要等雲霧散去;漫漫的成長歲月裡,逐夢的大門可以隨時開啟,但朝夢想前進的路上,二分法的學習,有著一定危險性!

 

不論是夢想、社會、世界、未來,學科成績都只是第一張入場券。

若是為了成績,捨棄了其他需要鍛鍊的生活技能、團隊合作,甚至是待人接物,亦或是面對困境的思維、解決問題的態度,回過頭來站在生命的天秤,我們會發現,這是不划算的。

 

於是,不被體制的考試範圍所侷限,是我們沒列在行事曆上的功課。接觸古文教育,了解經典思維,則是我們能為自己多鋪墊的平行軌道。在偶爾迷失方向的時刻,還有個隨時指引我們的稻草人,將人生比喻成一場豐富有趣的遊戲,我們便是自己的主宰。

 

經典從不是古板的文言章句,而是待我們內化、運用的提示道具。

閱讀經典,是在與古聖先賢對話;在一連串豐富精采的課程裡,我們能一一補齊自己所缺乏的認知養分。向孔子請教學習之道、向子貢請教應對進退與談判技巧;讀易經能理解宇宙運行的奧妙、不同身分及責任的轉換模式;讀論語、禮記和中庸,能學習實踐的方法,將經典應用於生活的智慧。

 

在我的生活經驗裡,這不是需要刻意堅持的事,而是自然而然的習慣;每週經典的心靈洗滌,我們沉浸在其中,當下一個季節悄然來臨時,或許會驚喜的發現,自己早在無意中提升對文字的掌握能力,也逐漸改變看待事物的視角、思維,成為自己意想不到的模樣。

 

再回到體制教育,遇見標著題號的文言文時,一切便不再艱深晦澀,取而代之的是,由時間所堆砌的,對於文字的熟悉與明瞭。

 

讓我們在稷下書屋、在與經典交錯的時光裡,逐步找尋自己變得成熟的軌跡。

加入好友